冬天養生 益腎抗衰老
冬天是最需要注重養生的季節
冬天不僅死亡率比其他季節高,冬季寒冷多變的氣候還容易引起很多慢性病的復發或加重,如支氣管炎、哮喘、支氣管擴張等。寒冷還會使血壓升高,刺激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生;誘發胃和十二指腸潰瘍、風濕症、甲狀腺機能亢進及青光眼等症狀加劇。
中醫也認為在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」六種外來的氣候影響因素中,「寒邪」最傷人的陽氣,而陽氣是人體溫熱之氣、生長之氣,陽氣損傷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。
那冬天要怎麼養生呢?
古人說「秋收冬藏」,不是講農作物,而是講我們體內的「陽氣」。黃帝內經說:「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祛寒就溫,無泄皮膚…養藏之道也。」意思就是說,冬天這三個月,自然界陽氣閉藏,河流結冰,地面凍結,這時候人也應該順應自然,最好早睡以養好人體的陽氣,等待日出才出外活動,衣服穿暖一點,避寒就溫,不要擾動體內閉藏的陽氣。
冬天也是養生最好的季節
因為陽氣收斂,氣血從體表回到丹田,消化力比較強,就可以吃一些比較厚味有滋補效果的食物,像羊肉、牛肉、雞肉、鮮魚等肉類,和咖哩、辣椒、胡椒、蔥、薑、韭、蒜等溫熱的辛香料,以及核桃仁、木瓜、葡萄、蘋果、胡蘿蔔、桂圓、紅棗等溫性食物,給身體補充熱量和能量,身體也比較容易消化吸收。
過去食物不充裕的時代,補冬是件大事,因為冬令進補可調養身體,又可暖身應付寒冬以及儲備身體能量,幾乎人人都要吃薑母鴨、羊肉爐滋補一下。但是現在幾乎天天都大魚大肉,可千萬不能亂補,以免補益陽氣過甚,導致火、熱鬱結於內,所以一面要補陽,一面要滋陰。古人說:「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勞醫生開藥方」,冬天吃些清涼順氣的蘿蔔,以及鴨、鵝、蓮藕、木耳等滋陰的食物,可以避免陽氣鬱結。
真正需要冬令進補的是一些體質偏虛寒的人,常常身體畏寒,手腳冰冷、臉色蒼白、貧血、倦怠乏力、腹瀉、尿量多而色淡。可以用植物性高蛋白質的食物,如黃豆、黑豆、毛豆、豆包等,搭配黃耆、肉桂、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首烏、枸杞、桂圓、熟地、紅棗等溫補氣血藥材,為身體增加熱能,而不增加太多油膩負擔。
冬天補腎健腦抗衰老
冬季也是腎氣當令的時段,容易出現腎的病變,所以冬天要養腎,可以多吃黑色的食物,如黑桑葚、黑芝麻、黑米、黑豆、何首烏等,可益腎抗衰老。雖然說鹹味入腎,但過鹹反而傷腎,中醫認為腎是人體陽氣之根,腎陽被傷也會引起很多疾病,所以主張少鹹,少吃點海鮮,因為海鮮屬鹹;宜苦,可適量吃一點苦味的食物補心陽,像白色杏仁。